复活节岛最后的秘密(二)(资料)
五年级作文 五年级叙事作文
14280字
1242次阅读
收藏
奇特的雕像
复活节岛最引人注目的雕像,是那些站立在海边的雕像。它们默默无语,站立在平台上,高大、雄伟、沉重。人们不禁要问,如此巨大而沉重的石头偶像,究竟是怎样从雕刻地运到海滨来的?
复活节岛的古代居民既没有吊车,也没有滑轮吊杠,他们又是怎样把雕像安置到阿胡之上的?他们又是如何把那些高达几米的大帽子普卡奥戴到雕像头上去的?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众多的研究者潜心研究了很久,他们的答案也是很不一致的。
著名的挪威学者索尔•海尔达尔认为复活节岛上的居民“不建造城堡、宫殿、堤岸和码头,他们只用石头雕成宏伟的人形雕像。这些雕像有四层楼那么高,象火车厢一样沉。他们还把大部分雕像搬运过山岗和峡谷,竖立在岛屿的四面八方,直到‘短耳人’把‘长耳人’雕刻家全部歼灭,这些石像的创造者的辛勤劳动突然停止为止。”
海尔达尔为人们描述了一幅富有浪漫色彩的画面,可惜这不是事实。
首先,小小的复活节岛从来就没有什么河流,雨水都积在各个火山口中,所以复活节岛上的居民根本没有必要去修建堤坝。
其次,岛民们居住的是洞穴,房子也十分宽敞,可以住几十人甚至几百人,他们根本无需因为住处而去建造什么城堡和宫殿。
至于他们“越过山岗和峡谷”搬运雕像,这听起来很富有诗意,但复活节岛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峡谷。更何况,远不是岛屿的四面八方都耸立着巨大的雕像,波伊克半岛、拉诺卡奥火山区等地没有一尊雕像。拉诺洛拉科火山旁的雕像也根本没有越过山崖,它们是顺着火山坡滑到火山山麓的。而拉诺洛拉科火山口中的雕像又全部留在原地,没有一尊搬移过。海尔达尔认为雕像很重,一尊雕像简直重的如同十节火车厢。果真如此,那么在纪元前的技术水平下,岛民们是无法搬运这么重的石雕像的。对此,海尔达尔自己也无法做出回答。
另一位研究者弗朗西斯•马泽尔也认为石像很重,他说:“我们可以对此做出任何想象,但任何逻辑面对着耸立在拉诺洛拉科火山高达22米的巨型石雕都无能为力。试想一下吧,石像的头和颈部高达7米,直径3米,鼻子长3.4米,身高13米,重达50吨!在现在的世界上,你能找到一架把这些庞然大物吊起来的起重机吗?”乍听起来这番议论不免耸人听闻,但仔细推敲一下却不对了。如此巨大的雕像,整个复活节岛上只有一尊,它不是耸立在拉诺洛拉科火山上,而是在山下的壁龛里,是在火山的最低处。这尊岛上最大的石像还没有最后完工,还没有最后从山岩上剥离下来,因此,严格说起来它还不能算是一尊真正的雕像。更何况拉诺洛拉科火山上的雕像从未搬动过,站立在海边的石像并不是从那里运来的。
当代著名冒险家厄里希•冯•丹尼肯在他那名噪一时的书《众神之车》和电影《向往未来》中更加奇特的说,雕像重达50吨……以前这些巨人还戴着帽子,但就连它们也无法帮助人们去揭开动人的雕像之谜。其中有一顶帽子重达10吨的大石块,掉落在以前曾屹立过一尊雕像的地方。他认为岛上的土著居民无法建造和搬运这些巨大的石像,它们是宇宙来客建造的,再搬运到海边。研究者们虽然不赞同他的观点,但也无法否认雕像的重量,有人甚至说雕像重达100吨!
石头巨人真的这样重吗?不见得,复活节岛的石像远没有人们所传说的那样重。我们知道,海洋中的火山岛都是由玄武岩构成的。玄武岩十分坚硬,很难加工,比重一般为3-3.2克/厘米 3。若按此计算,复活节岛上最大的石像高21.8米,肩宽2.5米,截面近5平方米,扣除砍掉的30-40立方米岩石,剩下来的石像重量就有50-80吨,甚至上百吨重了。听起来这很有道理,但是是如何呢?用来雕刻石像的材料不是玄武岩,而是凝灰岩和层凝灰岩,有的甚至是浮石,它们之中只有某些岩石的比重达到1.7克/厘米3,而大部分岩石的比重都小于1.4克/厘米3。至于浮石,它的比重就更轻了,它干燥后,比水还要轻,会浮在水面上,所以才叫浮石。因此,最大、最重的帽子至多也不超过5吨。复活节岛的大部分雕像高度为3-5米,10-12米的雕像并不多,只有30-40尊,它们的重量至多也不过10多吨,大部分雕像的重量还不到5吨。想当初,水手们毫不费力地把一尊雕像装上小船,运到轮船上去,因为它根本就没那么重。不久前,人们对复活节岛上的雕像进行修整,15吨的吊车就把最重的雕像吊起来安放到阿胡上去了。可见雕像并非人们说的那么重。
不仅石像的重量被大大夸大了,普卡奥的重量也被夸大了。看上去直径达3米、高为2.5米的大帽子的确令人肃然起敬,重量似乎是惊人的。海尔达尔认为一个普卡奥足有5只大象那样重。但不要忘记,普卡奥是由普那帕奥火山的黑色凝灰岩,即浮石造成的。这种浮石晒干后就会浮在水中,只有里面吸足了水才会沉下去。拖运这种由比重比水还轻的岩石制成的大帽子用不了花费太大的力气,五个人就能搬动一顶直径为1米的普卡奥。而且,用来制造普卡奥的岩石也很容易加工,用普通带锯齿的刀就能把它切割下来,用锤子敲击它,岩石表面虽不致碎裂,但也会出现皱纹。很明显,复活节岛上的古代雕刻家非常了解浮石的这种特性,他们制好帽子后,不是搬着他到处跑,而是把它滚向阿胡,再放到石像的头上去。因为当普卡奥在地上滚动的时候,它并不破碎,而是棱角都没了,变成了圆形。况且,复活节岛上的雕像并不都是戴帽子的,戴帽子的雕像只不过是一种例外。迄今为止,人们只发现30座戴帽子的雕像,而且这些戴帽子的雕像又都站立在有浮石层的地方。毋庸置疑,帽子就是在石像附近造好的,然后再顺着用石块叠成的脚手架滚到雕像的头上,而不是抬上去的。许多人认为,复活节岛巨大的石像先是在拉诺洛拉克火山采石场里雕刻出来,然后再运到海边,并在那里为它们修建阿胡。雕像的帽子是在普那帕奥火山采石场立志成的,然后再运到海边。最后,人们把巨型雕像放到阿胡上,再给它们戴上帽子。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明了普卡奥是怎样制成,又是怎样戴到石像头上去的。
那么石像呢?它们究竟是怎样运送的?又是怎样安放到阿胡上去的呢?海尔达尔说,本世纪中期,复活节岛的彼德洛•阿坦村长出于友谊和信任,向他揭示了长期以来隐藏在自己心中的秘密:他的祖先作为遗嘱把如何运送、如何安放毛阿伊的秘密传给了他,他就是岛上制作巨大石像的“长耳人”氏族的最后一个后代。
可是,这一秘密早在1774年就被詹姆斯•库克揭开了。库克在航海探险时偶然来到了复活节岛,他详细考察了岛上的事项,并同当地的土人交谈。从而了解到了这一秘密:“雕像大概是用下列办法抬起来的:先把石头放到躺倒在地的雕像顶端的下面,然后慢慢抬起石像的上端。此时,垫底的石头就不断地被推入石像的基部,同时放入更多的支撑物。于是,巨大的石像就耸立在台基上了。至于普卡奥,则是顺着坡面或搭起的台面滚上去,最后竖立在石雕的头上。”
显然,这里没有什么秘密之处,古代复活节岛的雕刻家使用撬杠、绳索和支撑物,一点点把石像撬起来,直到它最后站立在平台的实际上为止。
1960年美国考古学家穆罗带领一批岛上居民把已经倾倒在地的7座重达16吨的雕像重新竖立起来,采用的也是这一方法。由于不熟练,第一座石像足足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后来时间就缩短了,最后一座石像只用了一个星期。复活节岛至今还保存着一些土堤的残余,雕像就是沿着这些土堤安放到台基上,并把帽子戴到头上去的。那么,雕像又是怎样运送的呢?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人们先用撬杠、绳索等工具把匍伏平卧的石像搬到一个丫形弯底的大雪橇上,再在道路上铺满茅草和芦苇,人们拉着雪橇前进。搬运石像的速度很慢,一天只能走300米。搬运一个雕像大约得花一个月时间。许多科学家都是这样认为的。
为了证明这一点,海尔达尔还特地做了一个试验。他让180名岛民在饱餐之后,在平地拉动一尊12吨重的雕像。如果试验成功了,那他就可以说,当人数更多些,再加上撬杠,就能拖动更大的雕像。但这种模拟试验能说明什么呢?试验是在岛上唯一的海滨浴场阿那克湾的沙滩上进行的。但复活节岛却到处都是凝结了的熔岩、沟壑和缝隙,到处都是坑坑洼洼和小土堆。试验与实际相差太远了!人们在拉诺洛拉科火山上发现了几个独特的杯形洞。于是,有些研究者就认为这是巨大的水平绞车的遗迹,古代的雕刻家正是用这种绞车才把雕像顺着山坡放到山下去的。他们甚至还想象出杯形洞里装有木轴,轴上绑着粗粗的绳索,有人甚至还指出了被绳子磨成的小槽。遗憾的是,这只不过是一种想象力丰富的猜测而已。杯形洞的下面并没有采石场,山坡上也没有完工了的雕像。所谓被绳子磨出的沟槽,是岩石长期风化的结果。而且杯形洞的直径都在一米以上。在这样一个荒芜的小岛上,哪里会有这么粗的树干来做绞车的木轴呢?挪威考古队虽然在复活节岛上找到了棕榈化石的花粉,但棕榈树也没有这么粗的树干,更何况复活节岛上的棕榈树早在人们雕刻石像以前很旧就绝种了呢。杯形洞虽然不是什么绞车的遗迹,但却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因为它的大小正好和已经刨平、削尖了的圆锥体状的石雕基部相同。杯形洞附近就有这样的雕像。这些洞是干什么的呢?或许,那些底部是楔形的雕像就是用来装在杯形洞中的,以便把死者埋葬的更紧。
但这一点还没有定论。科学家们争论不休,复活节岛的居民却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从长辈的口中听说,他们的祖先在搬运石像时,为了使路面光滑易走,人们就把烧熟了的土豆和薯蓣撒在地上。在复活节岛的传说中,也提到了运送石像的事:石像是靠火山喷发时的力量或往昔时代的邪魔运用魔力一直走到平台跟前的。岛民们至今还异口同声的说,毛阿伊在数百年前都是借助于海洋邪魔的神力自己移动的。他们指的“移动”,石头雕像从雕刻地点来到拉诺洛拉科山麓。这里并没有谈到“搬运”,而是“自己移动”的。这倒有可能揭开秘密。复活节岛的地质构造活动至今仍十分活跃,不仅是地球内部的震动。海浪的猛烈冲击也使小岛在不断地颤动。人们曾在拉诺洛拉科火山南边的汤加利基湾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试验:在山崖的突出部分放上一只装满水的杯子,杯中的水在海浪击岸时竟然被震的溅了出来。这间接地表明了岛上的土地震动能使雕像沿山坡向下移动。不止一次,在考古学家进行考古挖掘过后,岛上的居民就立即把挖掘坑填满,因为他们担心雕像会“逃到”地下去。在拉诺洛拉科火山的山坡上,也确有一些巨型石雕“逃到”火山灰中去了。挪威考察队曾在那里挖掘出一尊有船形装饰物的石雕,但几年过后,当苏联考察队上岛时,它已埋入土中80厘米了。毫无疑问,拉诺洛拉克或山坡上的雕像,不论是火山口内坡还是外坡的,都会沿着坡面向下移动,落入早已准备好的壁龛中。所以,最合理的解释是,岛上小型地震的结果,使雕像不断移动,直至滑入为他们准备好的地点为止。
对于竖立在海边阿胡上的雕像,有些研究者认为它们并不是在拉诺洛拉科火山雕刻场雕好后再越过整个岛屿运来的,雕刻它们的场地就在阿胡附近。仔细观察雕像的岩石成分,人们就会发现它们是由五种岩石组成的,即拉诺卡奥火山的橄榄粗面岩、阿那克纳湾的红色浮石、玄武玻璃凝灰岩、层凝灰岩和拉诺洛拉科火山的凝灰岩。拉诺洛拉科采石场并不是岛上唯一的采石场,复活节岛的雕像也不都是在那里雕刻的,因为拉诺洛拉科火山的雕像没有一尊被移到别处去过。例如:屹立在祭祀城奥朗戈的那尊受人尊敬的著名雕像“霍阿哈卡那纳依阿”就根本不是在拉诺洛拉科火山雕刻的,因为该雕像是由橄榄粗面岩雕成的,而拉诺洛拉科火山根本没有这种岩石。这种岩石只有拉诺卡奥火山才有,奥朗戈一带的岩石也都是由这种岩石筑成的。这尊雕像的背部还刻有一些宗教形的图案,和人鸟背部的花纹一样。这说明,它不是在别处雕成,再由人拖运到这里来的,而是就地取材,就地雕凿,就地竖立起来的。
1886年,乌•汤姆逊在汤加利基阿胡的正墙上发现了雕像的碎片,它表明这座雕像也不是在拉诺洛拉科火山雕成的,因为雕成它的石头是红色浮石,拉诺洛拉科采石场里根本没有这种石头。阿那克纳湾的雕像也不是拉诺洛拉科火山的产物,因为它们都是用红色凝灰岩雕成的,这种岩石岛上到处都有,只有拉诺洛拉科火山没有。而用这种岩石雕成的雕像碎片在岛上各处的阿胡和建筑物中都可以看到。同时,复活节岛许多地方的岩石都和拉诺洛拉科火山用来雕刻石像的岩石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岛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拉诺洛拉科火山那里雕成石像,再拖着它们翻山越岭运到各处呢?
1868年来到复活节岛的帕列曼尔医生就不把拉诺洛拉科火山,而是把奥杜依基火山称作巨型雕像的摇篮,因为那里有适于雕刻石像的岩石。所以,屹立在海边的雕像,并不是如许多人所说的那样,是在拉诺洛拉科火山雕成后再运到海边,而是就在雕像的附近雕成的。
复活节岛是以巨大的石像而闻名于世的。这些耸立在阿胡之上的石头巨人以它那独特的形象和神韵,给复活节岛增添了无穷的神秘色彩。可是现在,当人们踏上复活节岛的土地时,却发现这些雄伟的石头巨人默默无语地躺倒在地,与杂草为伴,同泥土为伍,有的没了脑袋,有的缺鼻少耳,还有的更惨,整个身躯都摔成了碎块。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是什么力量把石像推倒在地?如果是人,那他们究竟是谁,又是为了什么推倒石像?如果是自然之力,那又是何种自然力?或许是象某些人所说的,是某种超乎自然的神奇之力吧?
人们对此提出了各种假设,搬出了各种各样神奇的理论。有的说是一块大陨石从天宇降落在复活节岛上,随着陨石落地的轰然巨响,岛上的雕像也不幸倒地了。有的说是岛上的领袖人物突然失去理智,下令让他的臣民推倒了雕像。或者是兄弟亲友之间有了隔阂,互相残杀,而雕像作为倒霉的第三者成为他们互相发泄怒气的对象。还有的人认为这是由于外星人的宇宙飞船离地起飞,把所有的雕像都震倒在地了。不愧是奇特的假设,十分吸引人,但其中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少呢?
在这么多假设之中,有一种假设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复活节岛上的雕像是在同一时刻骤然倒地的。不仅如此,连采石场里建造新雕像的工作也是突然停止的。许多人文学家、考古学家都相信这一理论。他们认为岛上突然发生了某种巨大的灾难,所以雕像才同时倒地。这种突然的灾难,可能是来自大洋彼岸的掠夺者的突然袭击,也可能是岛上发生了奴隶起义,或者是岛上两个部族发生了内讧,那些石像的雕刻家们不幸在这场相互残杀中丧生了。
其中,得到许多人支持的理论是大名鼎鼎的海尔达尔提出的假设。他认为雕像之所以倒地,那是因为建造雕像的“长耳人”和“短耳人”宗教狂之间发生了可怕的内讧和残杀。他说:“当罗格文在欧洲的观众面前揭起复活节岛的神秘帷幕之时,那里的表演已经基本结束,主要的角色已经离开了舞台。”他竭力使他的支持者相信,这一灾难发生在1680年,获胜的“短耳朵”野蛮人把“长耳朵”雕刻家统统烧死在岛子东边的一条壕沟里了。“长耳人”所创造的这一令人惊叹的文化也随之被消灭了,因为获胜者推翻了石头巨人,而他们自己又不会雕刻石像。
多么富有浪漫色彩的假设,娓娓动听,也十分惑人。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1722年,荷兰海军上将雅各布•罗格文一行来到了复活节岛,他是第一个看到岛上巨大石像的欧洲人。他受到了岛上好客而又热情的土著居民们的热烈欢迎,他看到了岛上居民甚至是带着幼稚的信任感来接待来到岛上的每一个外来人,他也亲眼看到了“长耳人”十分虔诚地崇拜那些雕像。
五十年后,伟大的探险家詹姆斯•库克也来到了复活节岛。他看到岛上那些心地善良的居民,其中就有“长耳朵”的白种人,也看到了岛上的阿胡和头上戴着普卡奥的毛阿伊。他也了解到岛上居民用波利尼西亚语把雕像叫做“阿利基”,即“头领”的意思。而且每一尊雕像都有一个代表具体头领的名字。他发现,岛上有许多雕像遭到了破坏,躺倒在地,被击成许多碎块,岛上的居民也突然缩减到六、七百人。库克认为,复活节岛曾经经历过一场灾难。随后,两艘法国船在弗•拉佩鲁斯的率领下于1786年来到了复活节岛。他们测量了小岛的海岸线,还给岛民们留下了种子、山羊和家畜。随船来的画家还画了不少生动的写生画,其中一幅画着阿那克纳湾中的阿湖,另一幅则画下了拉诺洛拉科火山外坡上的雕像,有一些画上的石像头上还戴着红帽子。
1804年,俄国船“涅瓦”号在尤利•利扬斯基船长的指挥下首次拜访了复活节岛。为了弄清复活节岛究竟有多少雕像,他驾船绕岛航行了三圈。他令人十分信服地指出:当时总共有22尊站立着的雕像,其中4尊在汉加洛阿小海湾,8尊在北岸,9尊在东岸,1尊在岛屿深处。他还指出,在一个名叫汤加利基的阿湖上,所有的雕像都已倒地,其中一尊雕像摔得只剩下一小半。至今,这一小半雕像的残骸还留在那里。同时,他还描绘了岛民们的独特住房,它们很大,象一艘反扣在地上的小船,能住40人。尤利•利扬斯基的考察说明,在上个世纪初的时候,岛上还有10%的雕像站立在底座上。
11年后,俄国“留利克”号船长奥托•科采布在拜访复活节岛时看到,耸立在北岸的那8尊雕像有6尊躺倒在地了,只有2尊还站立在阿胡之上。
1838年,法国海军上将裘•布基•杜阿尔率领一支法国分舰队拜访了复活节岛,他是最后一个看到雕像还耸立在岛上的欧洲人。
1864年,法国传教士埃仁•埃依洛来到复活节岛定居,他所看到的雕像都已翻倒在地了。
两年后,美国学者乌伊利亚姆•汤姆逊在给岛上的雕像进行编目时,曾向岛民们详细询问了最后一批雕像倒地的时间,他得到了确切的问答:“岛民们传统的看法是,最后倒地的一尊雕像是阿那克纳海湾阿湖上的雕像,那里是传说中霍多玛多阿登上复活节岛的地方。我们的向导断言,这是一尊妇女的雕像,它是在四 年前倒地的。”
四年前是1862年,这与埃仁•埃依洛传教士的证明完全相同。而1862年时复活节岛遭到奇灾大难的一年,复活节岛上的上千名男性居民被赶进六艘秘鲁海盗船,运往智利的钦查岛去采鸟粪,生还者只有15人。这正是索尔•海尔达尔所说的“帷幕落下来的时刻”,但这帷幕并不是因岛上部族的内讧或战争而落下来的,而是那些外来的海盗们拉下来的。
综上所述,科学的事实使人很难相信海尔达尔的推论,因为战胜者“短耳人”不可能对战败者“长耳人”进行长达150年之久的宗教报复,亵渎战败者所崇拜的偶像达150年之久。同时,这里也清楚地表明,雕像根本不是在同一时刻被人推倒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常倒地,最后一尊雕像是在1862年倒地的。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说拉诺洛拉科火山采石场里的工作是突然停止的。最早提出这一假设的是英国女学者凯•劳特列吉。
1915年。劳特列吉在岛上进行考察时发现,采石场里到处都是被丢弃的石斧、石凿等雕刻工具。她认为,这是某种突降的灾难中止了雕工们的劳动,因为当时那里的工作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已经完工的雕像躺在采石场上,没有完工的还正在雕刻,石制工具杂乱地推放着,这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在她之后,这一假设就变成了“事实”,并在人们流传,在书刊中转引。但这并不是什么“事实”,而是一个错误的假设。要知道,拉诺洛拉科火山采石场中的工作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之久,那些原始的石制雕刻工具当然不能如此长期的使用,他们很快就会变钝,不适于再使用。道理很简单:把变钝的工具修复,使其重新变得锋利,远不如造一件新的工具来的容易,况且制造石器的材料又俯拾皆是,所以,雕工们那些损坏了的工具和用钝了的工具都是随手一扔了事,再造新的来代替。旧的、坏的工具就这样一件件地被随意扔在采石场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成千上万件被弃置的工具就堆成了堆。它们不是钢铁工具,用不着担心锈蚀;采石场里即没有洞,也没有土来掩埋它们,所以采石场就变成了天然的垃圾场,于是就使人产生了这种错觉:似乎这儿的劳动工具是人们突然丢弃的,劳动是突然停止的。
有人说,采石场上有许多没有最后完工的雕像,它说明了那里的工作是突然停止的。但只要仔细观看一下这些雕像,就会发现它们是废品。古代的雕刻家们在雕刻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用石头工具无法进行雕刻,就只好遗憾地离开它们,又去寻找别的岩石来雕刻,这是一个明显而又简单的事实。
索尔•海尔达尔断言,古代的复活节岛居民分为“长耳人”和“短耳人”两大部落,雕像是部族内讧中的获胜者“短耳人”推倒的,战败者“长耳人”被烧死在壕沟中了。他引用复活节岛的民间传说,说居住在波伊克半岛上的“长耳人”强迫“短耳人”把地面上的石头搬走,“短耳人”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便奋起反抗,爆发了起义。于是拉诺洛拉克火山口雕刻石像的工作便突然停下来了。经过激烈的战斗,“长耳人”退守到复活节到最东面的波伊克半岛上。为了扭转战局,他们就从帕多杰拉恩吉到乌哈杜阿挖了一条长长的壕沟,里面堆满木柴和树枝,准备用火来阻挡“短耳人”的进攻。没想到,“短耳人”却采取迂回战术,从“长耳人”的背后猛攻。结果,“长耳人”被赶到自己挖好的壕沟里,被随后点起的大火烧死了。从此,复活节岛上只剩下了“短耳人”,正是他们把“长耳人”所崇拜的偶像推倒在地。
许多考古学家对复活节岛曾爆发大规模的内战原因尽管有不同的看法,但对发生内战却是肯定的。他们认为,内战是岛上长期存在的阶级矛盾、氏族矛盾的一次总爆发。长年累月、永无休止地雕凿石像,建造祭坛和墓冢,严重地耗费了本来就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据统计,雕刻一座较大的雕像,并把他竖起在阿胡上,要花费23,000个劳动力。结果,复活节岛越来越贫困,食人之风日盛一日。这些灾难当然主要是落在社会底层,即“短耳人”身上,于是导致了他们起义。这场内战的结果,“长耳人”被消灭了。“短耳人”在政治上翻了身,也从宗教压迫下解放出来。他们即不会也不再雕刻石像,岛上的石像从此也就无人问津,连同祭坛和墓冢一起,逐渐荒废破败,以至全部都倾圮倒塌了。
专家们对“长耳人”最后灭亡的时期(即内战爆发的时间),看法也各不相同。海尔达尔认为,这事发生在1680年,而其他人则认为发生在十八世纪中期,还有的人认为“长耳人”是在1770年-1774年之间灭绝的,因为1770年菲•冈沙列斯船长曾在岛上看到了岛民们对石像顶礼膜拜,而1774年詹姆斯•库克船长看到的却是石像被推翻后的一片荒凉景象。考古发掘证明,“长耳人壕沟”中的确燃起过熊熊烈火,但这大火是在公元396年燃烧的,那时岛上才刚刚由人居住,而且壕沟中也没有留下“长耳人”死后的遗骸。因此,关于“长耳人”被烧死在壕沟中的一切说法也就不能成立,岛民们发生内讧,致使雕像倒地的各种理论也就站不住脚了。
实际上,在壕沟那边的波伊克半岛上,从来就没有住过人,那里即没有淡水,也没有适宜船舶停靠的港湾,它只是一个无法攀登的半岛,半岛上没有一尊雕像,只有三个不大的平台,上面竖立着三个十字架。这是菲•冈沙列斯于1770年竖立起来的,用以表示复活节岛归西班牙所有。如果以前这里住满了人,并且十分繁荣,一片翠绿,那为什么这里没有留下任何遗迹呢?十七-十八世纪生活在没有森林的复活节岛上的“长耳人”又是从哪里找来那么多的木柴填满长达2公里的壕沟的?而且他们又是用何种工具挖掘出这个大壕沟的呢?他们挖出来的几万平方米碎石又扔到哪去了呢?考古学家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但地质学家却圆满地揭开了“长耳人”壕沟之谜。
阿尔弗雷德•曼特勒教授指出,壕沟不是人工挖掘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波伊克半岛上的火山普阿卡吉基和别的火山不同,它的界限就是“长耳人壕沟”。他是夏威夷型的最普通的成层火山,其熔岩虽有各种成分,但却缺少二氧化硅,因而呈现液体状态。在火山没有喷发时,这种液体熔岩就沿着火山口的边缘缓缓地流出,并在地面上形成了一条明显的缝隙,这就是“长耳人壕沟”。波伊克半岛的表面并没有石头,这似乎给“短耳人”举行暴动,拒绝运走石头提供了证据。实际上,石头都埋在厚厚的火山灰下,火山灰的厚度从西向东逐渐变薄。这说明,喷出这些火山灰的火山在波伊克半岛的西面。这样看来,海尔达尔提出并得到许多人支持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于是人们又从别的方面入手去寻找雕像倒地的原因,在这方面,复活节岛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倒是值得人们认真研究一下。
智利人文学家菲尔贝尔•马依耶尔听到这样一个传说:有两位老雕刻匠常年在拉诺洛拉科火山的采石场工作,不知疲倦地雕刻着巨大的毛阿伊,一个老年妇女专门给他们送饭送菜。有一天,他们去海里捕鱼,一整天只捕到一条小鱼。在天快要黑下来的时候,他们撒下了最后一网。打上来一看,里面竟有一只神话中才有的乌龟--乌拉-拉拉彼-努依。他们高兴极了,因为复活节岛上的每个居民都日夜梦想着能抓到这只神奇的乌龟,说吃了它的肉能长命百岁,聪颖异常,幸福一世。两位幸运者立刻打死乌龟,分成两份,连夜煮熟吃掉了。
第二天早晨,那位烧饭的女人看到他们吃剩下的乌龟壳,就问她的那份在那儿,两位雕刻匠回答说,什么也没有给她留下。这位老太婆勃然大怒,立即大声呼喊起来,喝令雕像全部倒地,耸立在岛上的毛阿伊都听从它的命令,顷刻之间便轰然倒地了。离采石场不远的汤加利基阿胡损坏的最严重,它上面的八座毛阿伊都从阿胡上倒了下来。
英国女学者凯特琳.劳特列吉也听到过类似的传说,只不过里面讲的不是神龟,而是龙虾。法国学者弗朗西斯•玛泽尔也纪录到一个传说,传说中讲道,那个烧饭的老太婆用魔力念着咒语:“毛阿伊,永远呆然不动。”另一位研究者舒列采•曼兹埃纪录到的一则传说与此不同,传说中讲道:有一天,复活节岛上来了一个哑巴老人。他打着手势说,他想吃点鸡头。鸡头是复活节岛人最爱吃的东西。这个陌生老人的要求太高了,被岛民们拒绝了。他借宿在一间茅屋里,夜里,一种十分可怕的声音把屋主人惊醒了。他爬起来一看,原来那个不相识的老人正用尽全身气力在屋里的石头地上跺脚。第二天天亮后,岛民们看到阿胡上所有的雕像都倒在了地上——这是因为那个老头因吃不到鸡头而进行的可怕的报复。
这些神话同实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因为岛上并非所有的雕像都倒地了,至今还有相当数量站立着的雕像,只不过它们不是笔直地站立,而是有些倾斜罢了。有15座雕像的汤加利基阿户上至今尚有一半雕像耸立在那里,只是最上层的那些雕像翻倒在地。而且,这些传说本身也有很大的矛盾之处:老太婆命令所有的雕像都跌倒在地,于是它们都倒了;而老头用跺脚的办法,倒在地上的只有那些耸立在阿胡上的雕像。对于这些怪诞的神话,一些科学家不屑一顾,说:“复活节岛居民用邪魔或术士的特殊力量来解释毛阿伊倒毁的原因,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或有意掩盖事实的真相。”“从当地居民所了解到的往昔的变故,只不过是幻想式的神话。”但是,我们若认真研究一下,还是能从岛民们世代相传的传说中看到往昔的变故,老太婆和老头的出现,他们下令或跺脚,致使雕像倒地,这表明岛上曾经发生过某种灾难。老太婆和老头显然是某种力量的化身,而命令或跺脚,很可能就是火山爆发、海啸或地震。
下面我们顺着这条线索探讨一下吧。在我们这个时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学说”已经站稳了脚跟。根据这两个学说,地球上的每个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一整块,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月亮、太阳引潮力的影响,这块大陆裂开了,并象冰山一样漂移,后来才逐渐形成了现今各大陆分布的样子。至今,这种漂移还在继续。
“大陆漂移”说在地球表面划出了大大小小二十几个板块。各板块之间的交接处,一般都是地震、火山爆发等地壳运动现象的集中地带。由于地幔内部的温度和密度不一致,就产生了热对流运动,于是,板块之间就发生了拉开、碰撞及水平错动等相对运动。板块拉开的地方,就会形成断裂带,地幔中的物质以岩浆的形式沿断裂带上涌,就产生了新的海洋地壳。这就是所谓的“海底扩张”。
与此同时,地幔热对流中下降的部位也会产生板块之间的碰撞。碰撞的结果,往往一个板块会插到另一个板块之下。要是海洋板块下插到大陆板块之下,便在大陆边缘形成深海沟,岛弧或大陆边缘山弧;要是两个大陆板块相撞,一个插入另一个之下,便在碰撞的地方形成内陆弧形山脉和很深的山前凹陷。亿万年来,澳大利亚板块就一直在悄悄地向北推进。亿万年过后,澳大利亚就要跑到赤道去了。而每隔三、四亿年,太平洋的海底地壳就要更新一次。当然,更新过后的太平洋岛屿也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了。
复活节岛是由东太平洋海底高地上的火山出露海面形成的,他正好处于纳斯卡板块和智利板块的交接处,海底地壳的巨大断层通过这个结合处穿过太平洋底,把这两大板块分割开来。复活节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板块向上凸起的边缘地带,这个板块略微向东南倾斜,它受到两大断层的积压,海床现在正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断层两侧扩张着。板块受到积压和海底扩张的结果,就会使某一地壳产生剧烈地运动,从而导致地震和火山爆发(陆地上的和海底的)。
根据1969年所绘制的国际一览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十八世纪中叶起一直到现在,太平洋的东南部就从来没有平静过,从1804年开始,复活节岛周围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智利、秘鲁等地和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上的火山都曾陆续喷发过,一些寄生火山的山口在火山爆发中飞上了天空。火山喷发的同时,还发生了地震,摧毁了南美沿岸的一座城市。复活节岛也颤抖不已。我们知道,火山喷发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事件,而不仅仅具有地区性的影响。地球上没有一次火山喷发不伴随着发生地震的。
1923年9月1日,日本相横湾海底发生了一次强地震,震级8.3级。本州和东京地区受到了影响,正在行驶的火车突然上下跳动,仅横滨就有1.1万幢建筑物被毁,5.9万幢住房在地震引起的大火中化为灰烬。东京毁坏的更厉害,共有30万幢建筑物倒塌。地震在相横湾引起了汹涌的还小,高达10余米的海浪猛袭海岸,吞没了10多万人的生命,还有上百万人负伤。这次地震所造成损失高达30亿美元。
1960年10月18日发生的加利福尼亚大地震,使旧金山的住房等建筑物纷纷倒塌,地下水改变流向,许多泉水枯竭,高大的树木拔地而起,道路开裂,山丘移位。在海底地震发生的同时,还会产生可怕的海啸。
英国海盗爱德华•戴维斯于1687年在东太平洋航行时,就遇上了海底地震,那次地震摧毁了秘鲁的卡亚俄港。
1816年拜访复活节岛的俄国船长奥托•科采布也曾遇到海底地震,“留利克”号船体竟像打摆子一样震荡不已。
伟大的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在乘“贝格尔”号环球旅行时,也于1815年遇上了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对于处在公海中的船只来说,海啸并不可怕,但当海浪扑向海岸时,便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海水先是退离岸边,然后几米甚至十几米高的大浪急速涌向海岸,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一切,拔屋倒树,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在本世纪,复活节岛已经受到了两次海啸的袭击。1922年,智利大地震所激起的滔天巨浪涌向复活节岛那空旷的海岸,摧毁了坦加洛阿湾中的阿胡,把它上面的雕像冲得七零八落。
1960年5月21-22日,智利沿海的狭长地带内连续发生了225次地震,最高震级达8.5级。地震造成了严重损失,许多山崖倒塌,1500公里长的海岸线发生了移动,有些高山地区位移300米。海滨城市康赛普西翁被地震摧毁了。这是它第六次毁于地震。这次大地震,使智利四分之一的居民陷入困境之中,供电、通讯和供水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大震后47小时,菲利叶火山喷发,喷出的火山灰和蒸汽高达7,000-8,000米。地震还引起了可怕的海啸,海浪以每小时1,000公里的速度传播开来,三个半小时后就到达了复活节岛,汤加利基湾中的阿胡及雕像再次受到冲击,霍多伊基山谷到处都堆满了垃圾、海藻和各种脏东西。这些还是其他地方所发生的地震和火山爆发对复活节岛的影响。
复活节岛本身的火山也曾多次喷发,地震也时有发生。这不可能不对阿胡和毛阿伊产生影响。我们再来看看作为雕像地基的平台吧,不少科学家都过分夸大了平台建造的艺术水平,把它说得天衣无缝,实际上只有一个叫做维纳普的阿胡才是无可争辩的杰作,它造的十分完美,石块之间的缝隙连薄薄的刀片都无法插进,衔接的十分紧密。但在一般情况下,阿胡只不过是基部有巨大石块的简单堆砌物,大石块上堆放着小石块。至于安放雕像的底座则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天然石板,堆放在平台里面的石头也都没有经过任何加工。
美国学者乌•汤姆逊1886年在岛上绘制雕像图时,曾精确统计了阿胡和雕像。他看到岛上共有114座阿胡,但其中有69个只不过是石块的简单堆积物而已。复活节岛上这些平台是用来埋葬死人的墓冢。堆成阿胡的各个石块之间也没有任何混凝土,因为复活节岛太年轻了,还没有来得及生长珊瑚,所以没有生产混凝土的原料。显然,这种简单的石头堆积物是经受不住地震的冲击的。
乌•汤姆逊看到有些阿胡里面有旧雕像的碎块。海尔达尔认为这是战胜“长耳人”雕刻家的“短耳人”击碎的雕像碎片。他说:“雕像上很深的伤痕有力地证明了,有人甚至企图把埋在拉诺-洛拉诺火山采石场上那些未完工的雕像脑袋砍下来,因为他们太大了,人们无法把整个雕像推倒在地”。总之,他不仅认为雕像是被人推倒的,而且还受到了有意的嘲弄和凌辱。
不!事实绝非如此!
拉诺-洛拉科火山采石场里的岩石是由层状岩组成的,各层之间的岩石成分大不一样,有的岩层很紧密,有的则很疏松,由这些岩石雕刻的石像姿势也各不相同,有的侧卧,有的仰面朝天,也有的直立。由于它们都是裸露的,因而自然就受到不同程度的风化。强风吹走了石像身上细小的火山灰粒,但无法使那些大石块移位。下雨时雨水从坚硬的岩石表面流走了,但疏松的岩石则吸足了水分,这些岩石中的矿物质就溶解在雨水中了。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也在这些疏松的岩石上生长。它们的根系使得本来就很疏松的岩石变得更加疏松。岩石内部的温度也不一样,黑色杂质温度较高,而浅色杂质温度则低些。这种不同温度造成的膨胀不同,从而又动摇了岩石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说,虽是同一个雕像,但组成雕像的各部分岩石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化和毁坏。而岛民们在雕刻石像时,又总是把最脆弱、最容易加工的那部分岩石来作为石像的颈部。由于颈部又细又脆,所以当雕像倒地时,颈部自然就会折断,头也就随之掉下来了。很明显,这是自然之力作用的结果,而不是被人砍下来的。岛民们在雕刻仰卧的雕像时,总是选择那些较为松软的那部分岩石来雕刻面孔,它们当然也就风化的最早,最厉害。所以,这样的雕像往往失掉了鼻子,失去了嘴唇。倒卧的雕像之所以损伤甚至失去手、耳和肩部,其原因也是如此。
在整个石像身上,特别是在石像的脸部,往往有皱纹和伤疤,那是由于雨水流过面部冲击形成的,是自然风化作用的结果,而并不是人们有意凌辱,刀砍的痕迹。埃及金字塔著名的斯芬克斯像的脸部也有这样的现象,但却从来没有人说那是人砍的。斯芬克斯之所以没有倒下来,是因为它与复活节岛的雕像不同,它有着坚实的基础。这种风化作用同样也发生在平台上。组成阿胡的各种岩石也以不同的速度在风化,在损毁,于是雕像所站立的地基就逐渐歪斜。当它歪斜到一定程度时,或是在地震发生时,站在它上面的雕像便轰然倒地,摔碎了。海尔达尔认为雕像被人推倒的一个有力证据,是雕像旁边的楔状物,“短耳人”正是用这种尖楔掀倒“长耳人”所崇拜的偶像。复活节岛所有的雕像,都没有站的笔直,从总体上来看,好像整个雕像就是一个楔子。要知道这是雕刻家们有意这样雕刻的。
复活节岛的岩石层并不是水平状的,而是倾斜成1-15度角,有的甚至倾斜20度。这些不同程度倾斜的岩石层又被各种没有垂直相交的缝隙割裂开来,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平行四边形。用这种平行四边形的石块雕成的石像,当然不能站的很稳,必须用一个楔形的托架来固定。近些年来,人们为了保护岛上的文物,又重新把倒地的石像抬到阿胡上去。在安放这些雕像的时候,人们也像古代的雕刻家一样,制作了楔形底座,只不过这些底座不再是用石块,而是用混凝土制作的罢了。
希斯加•基奥耶湾和克雷塞湾中的雕像就是这样重新安放到平台上去的。汉加洛阿湾村中心的一尊戴帽的雕像,耳朵的上方还有一个楔形托架,这些楔形物是雕像的支撑物,只不过有的是在雕像前面,有的则在后面罢了。因此,楔状物绝不是用来推倒雕像的工具。更何况“短耳人”根本不会雕刻石像,也不会建造石头建筑物,它们又怎么能造出尖楔并把它插进石像的底部去呢?
我们再来看看偶像从阿胡上跌落下来的方向以及帽子落地后滚向何方吧。在仔细研究雕像从阿胡上跌落下来的方位后,人们会发现,它们的位置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大部分雕像都同东北海岸线相平行,这一方向正好同复活节岛所在的海底断层的走向相一致。我们知道,地震的冲击方向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同海底板块沿着断层运动的方向相一致的。同时,阿胡山所有的雕像都是背朝大海,面向海岛的深处。所以,复活节岛东南岸的雕像都是脸朝下跌倒在地,倒向阿胡的内壁;而西海岸的雕像却仰面朝天倒在阿胡的外壁。这清楚地说明,地震的冲击来自西方,复活节岛本身是在离开东太平洋高地的中轴线向南美大陆移动。
不仅如此,所有石像头上的帽子都掉在底座的西边,而且掉落的距离相等。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小试验来说明这一有趣的现象。在粗糙的厚纸上画上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把它放在桌子边上。沿着这个三角形的边再放上一排多米诺骨牌,权作石雕的模型,骨牌有点的一面权当石像的正面,面向三角形的内部,再在每个骨牌上放上一个跳棋当“帽子”。然后,手猛击桌子边,你就会看到跳棋会一起倒下,掉在离骨牌基部距离相等的地方。这一距离和桌子的位移幅度基本相同。
应当说明的是,埋入拉诺-洛拉科火山口中的和耸立在拉诺-洛拉科火山坡上的雕像也曾不断的摇晃,一律都向西倾斜,这同那些雕像倒地的方向相一致。所以,复活节岛上的雕像并不是人或神秘力量,而是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轰然倒地的。当时还生活在石器时代的复活节岛居民,因为无法解释这些自然现象,于是就求助于神灵,产生了神创造复活节岛、乌沃克手杖使岛屿变小,能使雕像移动的神和使石像倒地的老者等种种神话。
友情提示:请不要抄作文用去交作业。你可以学习、借鉴,期待你写出更好的作文。觉得写的好的可以给个赞哦
复活节岛最引人注目的雕像,是那些站立在海边的雕像。它们默默无语,站立在平台上,高大、雄伟、沉重。人们不禁要问,如此巨大而沉重的石头偶像,究竟是怎样从雕刻地运到海滨来的?
复活节岛的古代居民既没有吊车,也没有滑轮吊杠,他们又是怎样把雕像安置到阿胡之上的?他们又是如何把那些高达几米的大帽子普卡奥戴到雕像头上去的?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众多的研究者潜心研究了很久,他们的答案也是很不一致的。
著名的挪威学者索尔•海尔达尔认为复活节岛上的居民“不建造城堡、宫殿、堤岸和码头,他们只用石头雕成宏伟的人形雕像。这些雕像有四层楼那么高,象火车厢一样沉。他们还把大部分雕像搬运过山岗和峡谷,竖立在岛屿的四面八方,直到‘短耳人’把‘长耳人’雕刻家全部歼灭,这些石像的创造者的辛勤劳动突然停止为止。”
海尔达尔为人们描述了一幅富有浪漫色彩的画面,可惜这不是事实。
首先,小小的复活节岛从来就没有什么河流,雨水都积在各个火山口中,所以复活节岛上的居民根本没有必要去修建堤坝。
其次,岛民们居住的是洞穴,房子也十分宽敞,可以住几十人甚至几百人,他们根本无需因为住处而去建造什么城堡和宫殿。
至于他们“越过山岗和峡谷”搬运雕像,这听起来很富有诗意,但复活节岛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峡谷。更何况,远不是岛屿的四面八方都耸立着巨大的雕像,波伊克半岛、拉诺卡奥火山区等地没有一尊雕像。拉诺洛拉科火山旁的雕像也根本没有越过山崖,它们是顺着火山坡滑到火山山麓的。而拉诺洛拉科火山口中的雕像又全部留在原地,没有一尊搬移过。海尔达尔认为雕像很重,一尊雕像简直重的如同十节火车厢。果真如此,那么在纪元前的技术水平下,岛民们是无法搬运这么重的石雕像的。对此,海尔达尔自己也无法做出回答。
另一位研究者弗朗西斯•马泽尔也认为石像很重,他说:“我们可以对此做出任何想象,但任何逻辑面对着耸立在拉诺洛拉科火山高达22米的巨型石雕都无能为力。试想一下吧,石像的头和颈部高达7米,直径3米,鼻子长3.4米,身高13米,重达50吨!在现在的世界上,你能找到一架把这些庞然大物吊起来的起重机吗?”乍听起来这番议论不免耸人听闻,但仔细推敲一下却不对了。如此巨大的雕像,整个复活节岛上只有一尊,它不是耸立在拉诺洛拉科火山上,而是在山下的壁龛里,是在火山的最低处。这尊岛上最大的石像还没有最后完工,还没有最后从山岩上剥离下来,因此,严格说起来它还不能算是一尊真正的雕像。更何况拉诺洛拉科火山上的雕像从未搬动过,站立在海边的石像并不是从那里运来的。
当代著名冒险家厄里希•冯•丹尼肯在他那名噪一时的书《众神之车》和电影《向往未来》中更加奇特的说,雕像重达50吨……以前这些巨人还戴着帽子,但就连它们也无法帮助人们去揭开动人的雕像之谜。其中有一顶帽子重达10吨的大石块,掉落在以前曾屹立过一尊雕像的地方。他认为岛上的土著居民无法建造和搬运这些巨大的石像,它们是宇宙来客建造的,再搬运到海边。研究者们虽然不赞同他的观点,但也无法否认雕像的重量,有人甚至说雕像重达100吨!
石头巨人真的这样重吗?不见得,复活节岛的石像远没有人们所传说的那样重。我们知道,海洋中的火山岛都是由玄武岩构成的。玄武岩十分坚硬,很难加工,比重一般为3-3.2克/厘米 3。若按此计算,复活节岛上最大的石像高21.8米,肩宽2.5米,截面近5平方米,扣除砍掉的30-40立方米岩石,剩下来的石像重量就有50-80吨,甚至上百吨重了。听起来这很有道理,但是是如何呢?用来雕刻石像的材料不是玄武岩,而是凝灰岩和层凝灰岩,有的甚至是浮石,它们之中只有某些岩石的比重达到1.7克/厘米3,而大部分岩石的比重都小于1.4克/厘米3。至于浮石,它的比重就更轻了,它干燥后,比水还要轻,会浮在水面上,所以才叫浮石。因此,最大、最重的帽子至多也不超过5吨。复活节岛的大部分雕像高度为3-5米,10-12米的雕像并不多,只有30-40尊,它们的重量至多也不过10多吨,大部分雕像的重量还不到5吨。想当初,水手们毫不费力地把一尊雕像装上小船,运到轮船上去,因为它根本就没那么重。不久前,人们对复活节岛上的雕像进行修整,15吨的吊车就把最重的雕像吊起来安放到阿胡上去了。可见雕像并非人们说的那么重。
不仅石像的重量被大大夸大了,普卡奥的重量也被夸大了。看上去直径达3米、高为2.5米的大帽子的确令人肃然起敬,重量似乎是惊人的。海尔达尔认为一个普卡奥足有5只大象那样重。但不要忘记,普卡奥是由普那帕奥火山的黑色凝灰岩,即浮石造成的。这种浮石晒干后就会浮在水中,只有里面吸足了水才会沉下去。拖运这种由比重比水还轻的岩石制成的大帽子用不了花费太大的力气,五个人就能搬动一顶直径为1米的普卡奥。而且,用来制造普卡奥的岩石也很容易加工,用普通带锯齿的刀就能把它切割下来,用锤子敲击它,岩石表面虽不致碎裂,但也会出现皱纹。很明显,复活节岛上的古代雕刻家非常了解浮石的这种特性,他们制好帽子后,不是搬着他到处跑,而是把它滚向阿胡,再放到石像的头上去。因为当普卡奥在地上滚动的时候,它并不破碎,而是棱角都没了,变成了圆形。况且,复活节岛上的雕像并不都是戴帽子的,戴帽子的雕像只不过是一种例外。迄今为止,人们只发现30座戴帽子的雕像,而且这些戴帽子的雕像又都站立在有浮石层的地方。毋庸置疑,帽子就是在石像附近造好的,然后再顺着用石块叠成的脚手架滚到雕像的头上,而不是抬上去的。许多人认为,复活节岛巨大的石像先是在拉诺洛拉克火山采石场里雕刻出来,然后再运到海边,并在那里为它们修建阿胡。雕像的帽子是在普那帕奥火山采石场立志成的,然后再运到海边。最后,人们把巨型雕像放到阿胡上,再给它们戴上帽子。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明了普卡奥是怎样制成,又是怎样戴到石像头上去的。
那么石像呢?它们究竟是怎样运送的?又是怎样安放到阿胡上去的呢?海尔达尔说,本世纪中期,复活节岛的彼德洛•阿坦村长出于友谊和信任,向他揭示了长期以来隐藏在自己心中的秘密:他的祖先作为遗嘱把如何运送、如何安放毛阿伊的秘密传给了他,他就是岛上制作巨大石像的“长耳人”氏族的最后一个后代。
可是,这一秘密早在1774年就被詹姆斯•库克揭开了。库克在航海探险时偶然来到了复活节岛,他详细考察了岛上的事项,并同当地的土人交谈。从而了解到了这一秘密:“雕像大概是用下列办法抬起来的:先把石头放到躺倒在地的雕像顶端的下面,然后慢慢抬起石像的上端。此时,垫底的石头就不断地被推入石像的基部,同时放入更多的支撑物。于是,巨大的石像就耸立在台基上了。至于普卡奥,则是顺着坡面或搭起的台面滚上去,最后竖立在石雕的头上。”
显然,这里没有什么秘密之处,古代复活节岛的雕刻家使用撬杠、绳索和支撑物,一点点把石像撬起来,直到它最后站立在平台的实际上为止。
1960年美国考古学家穆罗带领一批岛上居民把已经倾倒在地的7座重达16吨的雕像重新竖立起来,采用的也是这一方法。由于不熟练,第一座石像足足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后来时间就缩短了,最后一座石像只用了一个星期。复活节岛至今还保存着一些土堤的残余,雕像就是沿着这些土堤安放到台基上,并把帽子戴到头上去的。那么,雕像又是怎样运送的呢?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人们先用撬杠、绳索等工具把匍伏平卧的石像搬到一个丫形弯底的大雪橇上,再在道路上铺满茅草和芦苇,人们拉着雪橇前进。搬运石像的速度很慢,一天只能走300米。搬运一个雕像大约得花一个月时间。许多科学家都是这样认为的。
为了证明这一点,海尔达尔还特地做了一个试验。他让180名岛民在饱餐之后,在平地拉动一尊12吨重的雕像。如果试验成功了,那他就可以说,当人数更多些,再加上撬杠,就能拖动更大的雕像。但这种模拟试验能说明什么呢?试验是在岛上唯一的海滨浴场阿那克湾的沙滩上进行的。但复活节岛却到处都是凝结了的熔岩、沟壑和缝隙,到处都是坑坑洼洼和小土堆。试验与实际相差太远了!人们在拉诺洛拉科火山上发现了几个独特的杯形洞。于是,有些研究者就认为这是巨大的水平绞车的遗迹,古代的雕刻家正是用这种绞车才把雕像顺着山坡放到山下去的。他们甚至还想象出杯形洞里装有木轴,轴上绑着粗粗的绳索,有人甚至还指出了被绳子磨成的小槽。遗憾的是,这只不过是一种想象力丰富的猜测而已。杯形洞的下面并没有采石场,山坡上也没有完工了的雕像。所谓被绳子磨出的沟槽,是岩石长期风化的结果。而且杯形洞的直径都在一米以上。在这样一个荒芜的小岛上,哪里会有这么粗的树干来做绞车的木轴呢?挪威考古队虽然在复活节岛上找到了棕榈化石的花粉,但棕榈树也没有这么粗的树干,更何况复活节岛上的棕榈树早在人们雕刻石像以前很旧就绝种了呢。杯形洞虽然不是什么绞车的遗迹,但却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因为它的大小正好和已经刨平、削尖了的圆锥体状的石雕基部相同。杯形洞附近就有这样的雕像。这些洞是干什么的呢?或许,那些底部是楔形的雕像就是用来装在杯形洞中的,以便把死者埋葬的更紧。
但这一点还没有定论。科学家们争论不休,复活节岛的居民却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从长辈的口中听说,他们的祖先在搬运石像时,为了使路面光滑易走,人们就把烧熟了的土豆和薯蓣撒在地上。在复活节岛的传说中,也提到了运送石像的事:石像是靠火山喷发时的力量或往昔时代的邪魔运用魔力一直走到平台跟前的。岛民们至今还异口同声的说,毛阿伊在数百年前都是借助于海洋邪魔的神力自己移动的。他们指的“移动”,石头雕像从雕刻地点来到拉诺洛拉科山麓。这里并没有谈到“搬运”,而是“自己移动”的。这倒有可能揭开秘密。复活节岛的地质构造活动至今仍十分活跃,不仅是地球内部的震动。海浪的猛烈冲击也使小岛在不断地颤动。人们曾在拉诺洛拉科火山南边的汤加利基湾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试验:在山崖的突出部分放上一只装满水的杯子,杯中的水在海浪击岸时竟然被震的溅了出来。这间接地表明了岛上的土地震动能使雕像沿山坡向下移动。不止一次,在考古学家进行考古挖掘过后,岛上的居民就立即把挖掘坑填满,因为他们担心雕像会“逃到”地下去。在拉诺洛拉科火山的山坡上,也确有一些巨型石雕“逃到”火山灰中去了。挪威考察队曾在那里挖掘出一尊有船形装饰物的石雕,但几年过后,当苏联考察队上岛时,它已埋入土中80厘米了。毫无疑问,拉诺洛拉克或山坡上的雕像,不论是火山口内坡还是外坡的,都会沿着坡面向下移动,落入早已准备好的壁龛中。所以,最合理的解释是,岛上小型地震的结果,使雕像不断移动,直至滑入为他们准备好的地点为止。
对于竖立在海边阿胡上的雕像,有些研究者认为它们并不是在拉诺洛拉科火山雕刻场雕好后再越过整个岛屿运来的,雕刻它们的场地就在阿胡附近。仔细观察雕像的岩石成分,人们就会发现它们是由五种岩石组成的,即拉诺卡奥火山的橄榄粗面岩、阿那克纳湾的红色浮石、玄武玻璃凝灰岩、层凝灰岩和拉诺洛拉科火山的凝灰岩。拉诺洛拉科采石场并不是岛上唯一的采石场,复活节岛的雕像也不都是在那里雕刻的,因为拉诺洛拉科火山的雕像没有一尊被移到别处去过。例如:屹立在祭祀城奥朗戈的那尊受人尊敬的著名雕像“霍阿哈卡那纳依阿”就根本不是在拉诺洛拉科火山雕刻的,因为该雕像是由橄榄粗面岩雕成的,而拉诺洛拉科火山根本没有这种岩石。这种岩石只有拉诺卡奥火山才有,奥朗戈一带的岩石也都是由这种岩石筑成的。这尊雕像的背部还刻有一些宗教形的图案,和人鸟背部的花纹一样。这说明,它不是在别处雕成,再由人拖运到这里来的,而是就地取材,就地雕凿,就地竖立起来的。
1886年,乌•汤姆逊在汤加利基阿胡的正墙上发现了雕像的碎片,它表明这座雕像也不是在拉诺洛拉科火山雕成的,因为雕成它的石头是红色浮石,拉诺洛拉科采石场里根本没有这种石头。阿那克纳湾的雕像也不是拉诺洛拉科火山的产物,因为它们都是用红色凝灰岩雕成的,这种岩石岛上到处都有,只有拉诺洛拉科火山没有。而用这种岩石雕成的雕像碎片在岛上各处的阿胡和建筑物中都可以看到。同时,复活节岛许多地方的岩石都和拉诺洛拉科火山用来雕刻石像的岩石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岛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拉诺洛拉科火山那里雕成石像,再拖着它们翻山越岭运到各处呢?
1868年来到复活节岛的帕列曼尔医生就不把拉诺洛拉科火山,而是把奥杜依基火山称作巨型雕像的摇篮,因为那里有适于雕刻石像的岩石。所以,屹立在海边的雕像,并不是如许多人所说的那样,是在拉诺洛拉科火山雕成后再运到海边,而是就在雕像的附近雕成的。
复活节岛是以巨大的石像而闻名于世的。这些耸立在阿胡之上的石头巨人以它那独特的形象和神韵,给复活节岛增添了无穷的神秘色彩。可是现在,当人们踏上复活节岛的土地时,却发现这些雄伟的石头巨人默默无语地躺倒在地,与杂草为伴,同泥土为伍,有的没了脑袋,有的缺鼻少耳,还有的更惨,整个身躯都摔成了碎块。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是什么力量把石像推倒在地?如果是人,那他们究竟是谁,又是为了什么推倒石像?如果是自然之力,那又是何种自然力?或许是象某些人所说的,是某种超乎自然的神奇之力吧?
人们对此提出了各种假设,搬出了各种各样神奇的理论。有的说是一块大陨石从天宇降落在复活节岛上,随着陨石落地的轰然巨响,岛上的雕像也不幸倒地了。有的说是岛上的领袖人物突然失去理智,下令让他的臣民推倒了雕像。或者是兄弟亲友之间有了隔阂,互相残杀,而雕像作为倒霉的第三者成为他们互相发泄怒气的对象。还有的人认为这是由于外星人的宇宙飞船离地起飞,把所有的雕像都震倒在地了。不愧是奇特的假设,十分吸引人,但其中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少呢?
在这么多假设之中,有一种假设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复活节岛上的雕像是在同一时刻骤然倒地的。不仅如此,连采石场里建造新雕像的工作也是突然停止的。许多人文学家、考古学家都相信这一理论。他们认为岛上突然发生了某种巨大的灾难,所以雕像才同时倒地。这种突然的灾难,可能是来自大洋彼岸的掠夺者的突然袭击,也可能是岛上发生了奴隶起义,或者是岛上两个部族发生了内讧,那些石像的雕刻家们不幸在这场相互残杀中丧生了。
其中,得到许多人支持的理论是大名鼎鼎的海尔达尔提出的假设。他认为雕像之所以倒地,那是因为建造雕像的“长耳人”和“短耳人”宗教狂之间发生了可怕的内讧和残杀。他说:“当罗格文在欧洲的观众面前揭起复活节岛的神秘帷幕之时,那里的表演已经基本结束,主要的角色已经离开了舞台。”他竭力使他的支持者相信,这一灾难发生在1680年,获胜的“短耳朵”野蛮人把“长耳朵”雕刻家统统烧死在岛子东边的一条壕沟里了。“长耳人”所创造的这一令人惊叹的文化也随之被消灭了,因为获胜者推翻了石头巨人,而他们自己又不会雕刻石像。
多么富有浪漫色彩的假设,娓娓动听,也十分惑人。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1722年,荷兰海军上将雅各布•罗格文一行来到了复活节岛,他是第一个看到岛上巨大石像的欧洲人。他受到了岛上好客而又热情的土著居民们的热烈欢迎,他看到了岛上居民甚至是带着幼稚的信任感来接待来到岛上的每一个外来人,他也亲眼看到了“长耳人”十分虔诚地崇拜那些雕像。
五十年后,伟大的探险家詹姆斯•库克也来到了复活节岛。他看到岛上那些心地善良的居民,其中就有“长耳朵”的白种人,也看到了岛上的阿胡和头上戴着普卡奥的毛阿伊。他也了解到岛上居民用波利尼西亚语把雕像叫做“阿利基”,即“头领”的意思。而且每一尊雕像都有一个代表具体头领的名字。他发现,岛上有许多雕像遭到了破坏,躺倒在地,被击成许多碎块,岛上的居民也突然缩减到六、七百人。库克认为,复活节岛曾经经历过一场灾难。随后,两艘法国船在弗•拉佩鲁斯的率领下于1786年来到了复活节岛。他们测量了小岛的海岸线,还给岛民们留下了种子、山羊和家畜。随船来的画家还画了不少生动的写生画,其中一幅画着阿那克纳湾中的阿湖,另一幅则画下了拉诺洛拉科火山外坡上的雕像,有一些画上的石像头上还戴着红帽子。
1804年,俄国船“涅瓦”号在尤利•利扬斯基船长的指挥下首次拜访了复活节岛。为了弄清复活节岛究竟有多少雕像,他驾船绕岛航行了三圈。他令人十分信服地指出:当时总共有22尊站立着的雕像,其中4尊在汉加洛阿小海湾,8尊在北岸,9尊在东岸,1尊在岛屿深处。他还指出,在一个名叫汤加利基的阿湖上,所有的雕像都已倒地,其中一尊雕像摔得只剩下一小半。至今,这一小半雕像的残骸还留在那里。同时,他还描绘了岛民们的独特住房,它们很大,象一艘反扣在地上的小船,能住40人。尤利•利扬斯基的考察说明,在上个世纪初的时候,岛上还有10%的雕像站立在底座上。
11年后,俄国“留利克”号船长奥托•科采布在拜访复活节岛时看到,耸立在北岸的那8尊雕像有6尊躺倒在地了,只有2尊还站立在阿胡之上。
1838年,法国海军上将裘•布基•杜阿尔率领一支法国分舰队拜访了复活节岛,他是最后一个看到雕像还耸立在岛上的欧洲人。
1864年,法国传教士埃仁•埃依洛来到复活节岛定居,他所看到的雕像都已翻倒在地了。
两年后,美国学者乌伊利亚姆•汤姆逊在给岛上的雕像进行编目时,曾向岛民们详细询问了最后一批雕像倒地的时间,他得到了确切的问答:“岛民们传统的看法是,最后倒地的一尊雕像是阿那克纳海湾阿湖上的雕像,那里是传说中霍多玛多阿登上复活节岛的地方。我们的向导断言,这是一尊妇女的雕像,它是在四 年前倒地的。”
四年前是1862年,这与埃仁•埃依洛传教士的证明完全相同。而1862年时复活节岛遭到奇灾大难的一年,复活节岛上的上千名男性居民被赶进六艘秘鲁海盗船,运往智利的钦查岛去采鸟粪,生还者只有15人。这正是索尔•海尔达尔所说的“帷幕落下来的时刻”,但这帷幕并不是因岛上部族的内讧或战争而落下来的,而是那些外来的海盗们拉下来的。
综上所述,科学的事实使人很难相信海尔达尔的推论,因为战胜者“短耳人”不可能对战败者“长耳人”进行长达150年之久的宗教报复,亵渎战败者所崇拜的偶像达150年之久。同时,这里也清楚地表明,雕像根本不是在同一时刻被人推倒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常倒地,最后一尊雕像是在1862年倒地的。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说拉诺洛拉科火山采石场里的工作是突然停止的。最早提出这一假设的是英国女学者凯•劳特列吉。
1915年。劳特列吉在岛上进行考察时发现,采石场里到处都是被丢弃的石斧、石凿等雕刻工具。她认为,这是某种突降的灾难中止了雕工们的劳动,因为当时那里的工作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已经完工的雕像躺在采石场上,没有完工的还正在雕刻,石制工具杂乱地推放着,这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在她之后,这一假设就变成了“事实”,并在人们流传,在书刊中转引。但这并不是什么“事实”,而是一个错误的假设。要知道,拉诺洛拉科火山采石场中的工作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之久,那些原始的石制雕刻工具当然不能如此长期的使用,他们很快就会变钝,不适于再使用。道理很简单:把变钝的工具修复,使其重新变得锋利,远不如造一件新的工具来的容易,况且制造石器的材料又俯拾皆是,所以,雕工们那些损坏了的工具和用钝了的工具都是随手一扔了事,再造新的来代替。旧的、坏的工具就这样一件件地被随意扔在采石场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成千上万件被弃置的工具就堆成了堆。它们不是钢铁工具,用不着担心锈蚀;采石场里即没有洞,也没有土来掩埋它们,所以采石场就变成了天然的垃圾场,于是就使人产生了这种错觉:似乎这儿的劳动工具是人们突然丢弃的,劳动是突然停止的。
有人说,采石场上有许多没有最后完工的雕像,它说明了那里的工作是突然停止的。但只要仔细观看一下这些雕像,就会发现它们是废品。古代的雕刻家们在雕刻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用石头工具无法进行雕刻,就只好遗憾地离开它们,又去寻找别的岩石来雕刻,这是一个明显而又简单的事实。
索尔•海尔达尔断言,古代的复活节岛居民分为“长耳人”和“短耳人”两大部落,雕像是部族内讧中的获胜者“短耳人”推倒的,战败者“长耳人”被烧死在壕沟中了。他引用复活节岛的民间传说,说居住在波伊克半岛上的“长耳人”强迫“短耳人”把地面上的石头搬走,“短耳人”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便奋起反抗,爆发了起义。于是拉诺洛拉克火山口雕刻石像的工作便突然停下来了。经过激烈的战斗,“长耳人”退守到复活节到最东面的波伊克半岛上。为了扭转战局,他们就从帕多杰拉恩吉到乌哈杜阿挖了一条长长的壕沟,里面堆满木柴和树枝,准备用火来阻挡“短耳人”的进攻。没想到,“短耳人”却采取迂回战术,从“长耳人”的背后猛攻。结果,“长耳人”被赶到自己挖好的壕沟里,被随后点起的大火烧死了。从此,复活节岛上只剩下了“短耳人”,正是他们把“长耳人”所崇拜的偶像推倒在地。
许多考古学家对复活节岛曾爆发大规模的内战原因尽管有不同的看法,但对发生内战却是肯定的。他们认为,内战是岛上长期存在的阶级矛盾、氏族矛盾的一次总爆发。长年累月、永无休止地雕凿石像,建造祭坛和墓冢,严重地耗费了本来就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据统计,雕刻一座较大的雕像,并把他竖起在阿胡上,要花费23,000个劳动力。结果,复活节岛越来越贫困,食人之风日盛一日。这些灾难当然主要是落在社会底层,即“短耳人”身上,于是导致了他们起义。这场内战的结果,“长耳人”被消灭了。“短耳人”在政治上翻了身,也从宗教压迫下解放出来。他们即不会也不再雕刻石像,岛上的石像从此也就无人问津,连同祭坛和墓冢一起,逐渐荒废破败,以至全部都倾圮倒塌了。
专家们对“长耳人”最后灭亡的时期(即内战爆发的时间),看法也各不相同。海尔达尔认为,这事发生在1680年,而其他人则认为发生在十八世纪中期,还有的人认为“长耳人”是在1770年-1774年之间灭绝的,因为1770年菲•冈沙列斯船长曾在岛上看到了岛民们对石像顶礼膜拜,而1774年詹姆斯•库克船长看到的却是石像被推翻后的一片荒凉景象。考古发掘证明,“长耳人壕沟”中的确燃起过熊熊烈火,但这大火是在公元396年燃烧的,那时岛上才刚刚由人居住,而且壕沟中也没有留下“长耳人”死后的遗骸。因此,关于“长耳人”被烧死在壕沟中的一切说法也就不能成立,岛民们发生内讧,致使雕像倒地的各种理论也就站不住脚了。
实际上,在壕沟那边的波伊克半岛上,从来就没有住过人,那里即没有淡水,也没有适宜船舶停靠的港湾,它只是一个无法攀登的半岛,半岛上没有一尊雕像,只有三个不大的平台,上面竖立着三个十字架。这是菲•冈沙列斯于1770年竖立起来的,用以表示复活节岛归西班牙所有。如果以前这里住满了人,并且十分繁荣,一片翠绿,那为什么这里没有留下任何遗迹呢?十七-十八世纪生活在没有森林的复活节岛上的“长耳人”又是从哪里找来那么多的木柴填满长达2公里的壕沟的?而且他们又是用何种工具挖掘出这个大壕沟的呢?他们挖出来的几万平方米碎石又扔到哪去了呢?考古学家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但地质学家却圆满地揭开了“长耳人”壕沟之谜。
阿尔弗雷德•曼特勒教授指出,壕沟不是人工挖掘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波伊克半岛上的火山普阿卡吉基和别的火山不同,它的界限就是“长耳人壕沟”。他是夏威夷型的最普通的成层火山,其熔岩虽有各种成分,但却缺少二氧化硅,因而呈现液体状态。在火山没有喷发时,这种液体熔岩就沿着火山口的边缘缓缓地流出,并在地面上形成了一条明显的缝隙,这就是“长耳人壕沟”。波伊克半岛的表面并没有石头,这似乎给“短耳人”举行暴动,拒绝运走石头提供了证据。实际上,石头都埋在厚厚的火山灰下,火山灰的厚度从西向东逐渐变薄。这说明,喷出这些火山灰的火山在波伊克半岛的西面。这样看来,海尔达尔提出并得到许多人支持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于是人们又从别的方面入手去寻找雕像倒地的原因,在这方面,复活节岛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倒是值得人们认真研究一下。
智利人文学家菲尔贝尔•马依耶尔听到这样一个传说:有两位老雕刻匠常年在拉诺洛拉科火山的采石场工作,不知疲倦地雕刻着巨大的毛阿伊,一个老年妇女专门给他们送饭送菜。有一天,他们去海里捕鱼,一整天只捕到一条小鱼。在天快要黑下来的时候,他们撒下了最后一网。打上来一看,里面竟有一只神话中才有的乌龟--乌拉-拉拉彼-努依。他们高兴极了,因为复活节岛上的每个居民都日夜梦想着能抓到这只神奇的乌龟,说吃了它的肉能长命百岁,聪颖异常,幸福一世。两位幸运者立刻打死乌龟,分成两份,连夜煮熟吃掉了。
第二天早晨,那位烧饭的女人看到他们吃剩下的乌龟壳,就问她的那份在那儿,两位雕刻匠回答说,什么也没有给她留下。这位老太婆勃然大怒,立即大声呼喊起来,喝令雕像全部倒地,耸立在岛上的毛阿伊都听从它的命令,顷刻之间便轰然倒地了。离采石场不远的汤加利基阿胡损坏的最严重,它上面的八座毛阿伊都从阿胡上倒了下来。
英国女学者凯特琳.劳特列吉也听到过类似的传说,只不过里面讲的不是神龟,而是龙虾。法国学者弗朗西斯•玛泽尔也纪录到一个传说,传说中讲道,那个烧饭的老太婆用魔力念着咒语:“毛阿伊,永远呆然不动。”另一位研究者舒列采•曼兹埃纪录到的一则传说与此不同,传说中讲道:有一天,复活节岛上来了一个哑巴老人。他打着手势说,他想吃点鸡头。鸡头是复活节岛人最爱吃的东西。这个陌生老人的要求太高了,被岛民们拒绝了。他借宿在一间茅屋里,夜里,一种十分可怕的声音把屋主人惊醒了。他爬起来一看,原来那个不相识的老人正用尽全身气力在屋里的石头地上跺脚。第二天天亮后,岛民们看到阿胡上所有的雕像都倒在了地上——这是因为那个老头因吃不到鸡头而进行的可怕的报复。
这些神话同实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因为岛上并非所有的雕像都倒地了,至今还有相当数量站立着的雕像,只不过它们不是笔直地站立,而是有些倾斜罢了。有15座雕像的汤加利基阿户上至今尚有一半雕像耸立在那里,只是最上层的那些雕像翻倒在地。而且,这些传说本身也有很大的矛盾之处:老太婆命令所有的雕像都跌倒在地,于是它们都倒了;而老头用跺脚的办法,倒在地上的只有那些耸立在阿胡上的雕像。对于这些怪诞的神话,一些科学家不屑一顾,说:“复活节岛居民用邪魔或术士的特殊力量来解释毛阿伊倒毁的原因,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或有意掩盖事实的真相。”“从当地居民所了解到的往昔的变故,只不过是幻想式的神话。”但是,我们若认真研究一下,还是能从岛民们世代相传的传说中看到往昔的变故,老太婆和老头的出现,他们下令或跺脚,致使雕像倒地,这表明岛上曾经发生过某种灾难。老太婆和老头显然是某种力量的化身,而命令或跺脚,很可能就是火山爆发、海啸或地震。
下面我们顺着这条线索探讨一下吧。在我们这个时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学说”已经站稳了脚跟。根据这两个学说,地球上的每个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一整块,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月亮、太阳引潮力的影响,这块大陆裂开了,并象冰山一样漂移,后来才逐渐形成了现今各大陆分布的样子。至今,这种漂移还在继续。
“大陆漂移”说在地球表面划出了大大小小二十几个板块。各板块之间的交接处,一般都是地震、火山爆发等地壳运动现象的集中地带。由于地幔内部的温度和密度不一致,就产生了热对流运动,于是,板块之间就发生了拉开、碰撞及水平错动等相对运动。板块拉开的地方,就会形成断裂带,地幔中的物质以岩浆的形式沿断裂带上涌,就产生了新的海洋地壳。这就是所谓的“海底扩张”。
与此同时,地幔热对流中下降的部位也会产生板块之间的碰撞。碰撞的结果,往往一个板块会插到另一个板块之下。要是海洋板块下插到大陆板块之下,便在大陆边缘形成深海沟,岛弧或大陆边缘山弧;要是两个大陆板块相撞,一个插入另一个之下,便在碰撞的地方形成内陆弧形山脉和很深的山前凹陷。亿万年来,澳大利亚板块就一直在悄悄地向北推进。亿万年过后,澳大利亚就要跑到赤道去了。而每隔三、四亿年,太平洋的海底地壳就要更新一次。当然,更新过后的太平洋岛屿也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了。
复活节岛是由东太平洋海底高地上的火山出露海面形成的,他正好处于纳斯卡板块和智利板块的交接处,海底地壳的巨大断层通过这个结合处穿过太平洋底,把这两大板块分割开来。复活节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板块向上凸起的边缘地带,这个板块略微向东南倾斜,它受到两大断层的积压,海床现在正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断层两侧扩张着。板块受到积压和海底扩张的结果,就会使某一地壳产生剧烈地运动,从而导致地震和火山爆发(陆地上的和海底的)。
根据1969年所绘制的国际一览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十八世纪中叶起一直到现在,太平洋的东南部就从来没有平静过,从1804年开始,复活节岛周围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智利、秘鲁等地和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上的火山都曾陆续喷发过,一些寄生火山的山口在火山爆发中飞上了天空。火山喷发的同时,还发生了地震,摧毁了南美沿岸的一座城市。复活节岛也颤抖不已。我们知道,火山喷发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事件,而不仅仅具有地区性的影响。地球上没有一次火山喷发不伴随着发生地震的。
1923年9月1日,日本相横湾海底发生了一次强地震,震级8.3级。本州和东京地区受到了影响,正在行驶的火车突然上下跳动,仅横滨就有1.1万幢建筑物被毁,5.9万幢住房在地震引起的大火中化为灰烬。东京毁坏的更厉害,共有30万幢建筑物倒塌。地震在相横湾引起了汹涌的还小,高达10余米的海浪猛袭海岸,吞没了10多万人的生命,还有上百万人负伤。这次地震所造成损失高达30亿美元。
1960年10月18日发生的加利福尼亚大地震,使旧金山的住房等建筑物纷纷倒塌,地下水改变流向,许多泉水枯竭,高大的树木拔地而起,道路开裂,山丘移位。在海底地震发生的同时,还会产生可怕的海啸。
英国海盗爱德华•戴维斯于1687年在东太平洋航行时,就遇上了海底地震,那次地震摧毁了秘鲁的卡亚俄港。
1816年拜访复活节岛的俄国船长奥托•科采布也曾遇到海底地震,“留利克”号船体竟像打摆子一样震荡不已。
伟大的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在乘“贝格尔”号环球旅行时,也于1815年遇上了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对于处在公海中的船只来说,海啸并不可怕,但当海浪扑向海岸时,便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海水先是退离岸边,然后几米甚至十几米高的大浪急速涌向海岸,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一切,拔屋倒树,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在本世纪,复活节岛已经受到了两次海啸的袭击。1922年,智利大地震所激起的滔天巨浪涌向复活节岛那空旷的海岸,摧毁了坦加洛阿湾中的阿胡,把它上面的雕像冲得七零八落。
1960年5月21-22日,智利沿海的狭长地带内连续发生了225次地震,最高震级达8.5级。地震造成了严重损失,许多山崖倒塌,1500公里长的海岸线发生了移动,有些高山地区位移300米。海滨城市康赛普西翁被地震摧毁了。这是它第六次毁于地震。这次大地震,使智利四分之一的居民陷入困境之中,供电、通讯和供水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大震后47小时,菲利叶火山喷发,喷出的火山灰和蒸汽高达7,000-8,000米。地震还引起了可怕的海啸,海浪以每小时1,000公里的速度传播开来,三个半小时后就到达了复活节岛,汤加利基湾中的阿胡及雕像再次受到冲击,霍多伊基山谷到处都堆满了垃圾、海藻和各种脏东西。这些还是其他地方所发生的地震和火山爆发对复活节岛的影响。
复活节岛本身的火山也曾多次喷发,地震也时有发生。这不可能不对阿胡和毛阿伊产生影响。我们再来看看作为雕像地基的平台吧,不少科学家都过分夸大了平台建造的艺术水平,把它说得天衣无缝,实际上只有一个叫做维纳普的阿胡才是无可争辩的杰作,它造的十分完美,石块之间的缝隙连薄薄的刀片都无法插进,衔接的十分紧密。但在一般情况下,阿胡只不过是基部有巨大石块的简单堆砌物,大石块上堆放着小石块。至于安放雕像的底座则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天然石板,堆放在平台里面的石头也都没有经过任何加工。
美国学者乌•汤姆逊1886年在岛上绘制雕像图时,曾精确统计了阿胡和雕像。他看到岛上共有114座阿胡,但其中有69个只不过是石块的简单堆积物而已。复活节岛上这些平台是用来埋葬死人的墓冢。堆成阿胡的各个石块之间也没有任何混凝土,因为复活节岛太年轻了,还没有来得及生长珊瑚,所以没有生产混凝土的原料。显然,这种简单的石头堆积物是经受不住地震的冲击的。
乌•汤姆逊看到有些阿胡里面有旧雕像的碎块。海尔达尔认为这是战胜“长耳人”雕刻家的“短耳人”击碎的雕像碎片。他说:“雕像上很深的伤痕有力地证明了,有人甚至企图把埋在拉诺-洛拉诺火山采石场上那些未完工的雕像脑袋砍下来,因为他们太大了,人们无法把整个雕像推倒在地”。总之,他不仅认为雕像是被人推倒的,而且还受到了有意的嘲弄和凌辱。
不!事实绝非如此!
拉诺-洛拉科火山采石场里的岩石是由层状岩组成的,各层之间的岩石成分大不一样,有的岩层很紧密,有的则很疏松,由这些岩石雕刻的石像姿势也各不相同,有的侧卧,有的仰面朝天,也有的直立。由于它们都是裸露的,因而自然就受到不同程度的风化。强风吹走了石像身上细小的火山灰粒,但无法使那些大石块移位。下雨时雨水从坚硬的岩石表面流走了,但疏松的岩石则吸足了水分,这些岩石中的矿物质就溶解在雨水中了。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也在这些疏松的岩石上生长。它们的根系使得本来就很疏松的岩石变得更加疏松。岩石内部的温度也不一样,黑色杂质温度较高,而浅色杂质温度则低些。这种不同温度造成的膨胀不同,从而又动摇了岩石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说,虽是同一个雕像,但组成雕像的各部分岩石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化和毁坏。而岛民们在雕刻石像时,又总是把最脆弱、最容易加工的那部分岩石来作为石像的颈部。由于颈部又细又脆,所以当雕像倒地时,颈部自然就会折断,头也就随之掉下来了。很明显,这是自然之力作用的结果,而不是被人砍下来的。岛民们在雕刻仰卧的雕像时,总是选择那些较为松软的那部分岩石来雕刻面孔,它们当然也就风化的最早,最厉害。所以,这样的雕像往往失掉了鼻子,失去了嘴唇。倒卧的雕像之所以损伤甚至失去手、耳和肩部,其原因也是如此。
在整个石像身上,特别是在石像的脸部,往往有皱纹和伤疤,那是由于雨水流过面部冲击形成的,是自然风化作用的结果,而并不是人们有意凌辱,刀砍的痕迹。埃及金字塔著名的斯芬克斯像的脸部也有这样的现象,但却从来没有人说那是人砍的。斯芬克斯之所以没有倒下来,是因为它与复活节岛的雕像不同,它有着坚实的基础。这种风化作用同样也发生在平台上。组成阿胡的各种岩石也以不同的速度在风化,在损毁,于是雕像所站立的地基就逐渐歪斜。当它歪斜到一定程度时,或是在地震发生时,站在它上面的雕像便轰然倒地,摔碎了。海尔达尔认为雕像被人推倒的一个有力证据,是雕像旁边的楔状物,“短耳人”正是用这种尖楔掀倒“长耳人”所崇拜的偶像。复活节岛所有的雕像,都没有站的笔直,从总体上来看,好像整个雕像就是一个楔子。要知道这是雕刻家们有意这样雕刻的。
复活节岛的岩石层并不是水平状的,而是倾斜成1-15度角,有的甚至倾斜20度。这些不同程度倾斜的岩石层又被各种没有垂直相交的缝隙割裂开来,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平行四边形。用这种平行四边形的石块雕成的石像,当然不能站的很稳,必须用一个楔形的托架来固定。近些年来,人们为了保护岛上的文物,又重新把倒地的石像抬到阿胡上去。在安放这些雕像的时候,人们也像古代的雕刻家一样,制作了楔形底座,只不过这些底座不再是用石块,而是用混凝土制作的罢了。
希斯加•基奥耶湾和克雷塞湾中的雕像就是这样重新安放到平台上去的。汉加洛阿湾村中心的一尊戴帽的雕像,耳朵的上方还有一个楔形托架,这些楔形物是雕像的支撑物,只不过有的是在雕像前面,有的则在后面罢了。因此,楔状物绝不是用来推倒雕像的工具。更何况“短耳人”根本不会雕刻石像,也不会建造石头建筑物,它们又怎么能造出尖楔并把它插进石像的底部去呢?
我们再来看看偶像从阿胡上跌落下来的方向以及帽子落地后滚向何方吧。在仔细研究雕像从阿胡上跌落下来的方位后,人们会发现,它们的位置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大部分雕像都同东北海岸线相平行,这一方向正好同复活节岛所在的海底断层的走向相一致。我们知道,地震的冲击方向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同海底板块沿着断层运动的方向相一致的。同时,阿胡山所有的雕像都是背朝大海,面向海岛的深处。所以,复活节岛东南岸的雕像都是脸朝下跌倒在地,倒向阿胡的内壁;而西海岸的雕像却仰面朝天倒在阿胡的外壁。这清楚地说明,地震的冲击来自西方,复活节岛本身是在离开东太平洋高地的中轴线向南美大陆移动。
不仅如此,所有石像头上的帽子都掉在底座的西边,而且掉落的距离相等。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小试验来说明这一有趣的现象。在粗糙的厚纸上画上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把它放在桌子边上。沿着这个三角形的边再放上一排多米诺骨牌,权作石雕的模型,骨牌有点的一面权当石像的正面,面向三角形的内部,再在每个骨牌上放上一个跳棋当“帽子”。然后,手猛击桌子边,你就会看到跳棋会一起倒下,掉在离骨牌基部距离相等的地方。这一距离和桌子的位移幅度基本相同。
应当说明的是,埋入拉诺-洛拉科火山口中的和耸立在拉诺-洛拉科火山坡上的雕像也曾不断的摇晃,一律都向西倾斜,这同那些雕像倒地的方向相一致。所以,复活节岛上的雕像并不是人或神秘力量,而是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轰然倒地的。当时还生活在石器时代的复活节岛居民,因为无法解释这些自然现象,于是就求助于神灵,产生了神创造复活节岛、乌沃克手杖使岛屿变小,能使雕像移动的神和使石像倒地的老者等种种神话。
友情提示:请不要抄作文用去交作业。你可以学习、借鉴,期待你写出更好的作文。觉得写的好的可以给个赞哦
71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