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疯(教师手记之118)
一年级作文 一年级看图写话
1521字
535次阅读
收藏
麻辣疯源自麻辣风,最早应是重庆台的《生活麻辣烫》节目,喜欢这个节目不打折,我看了有几年了吧,感觉很不错,就像吃麻辣一样爽口爽心,针砭时弊于嘻笑怒骂中,至今仍热衷于欣赏重庆台的麻辣节目。
麻辣风的效应立竿见影,因其节目形式新颖,内容贴近生活,加上普通演员或群众演员身上反应出来的纯朴的演艺让人易于接受,一时电台的收视率一路飚升,全国百姓对它关爱有加,重庆话、四川方言谁都能够来上两句了。于是,这股风刮遍了全国各家电视台,模仿者拥前呼后,各地方言节目争相出笼,这比起当时的东北话、山东话的势头大多了,如果说那两种方言我们是在小品中认识和学会的,那么重庆方言就完全是在麻辣节目中风靡全国的。
跟风的据说各个地方台都有,大大小小一箩筐,远的不说,单就我身边的就不少。浙江台搞了一个《杭州佬》的节目,除了语言不一样外,其他的也差不多,就是通过生活短剧来反映百姓生活,不过,那种麻辣味是明显不足,不够过瘾。倒是近几个月推出的用杭州话改编的影视剧还是蛮有新意的,像《猫鼠新传》之类的用方言加以解释别具情趣。
急急匆匆赶上的还有绍兴电视台的《五味茴香豆》,播了几集,看得出效果还不错,上次上越城区的时候,还看到他们在那儿打出广告招募义工??免费群众演员(想登台亮相的人是不计报酬的)。故事情节大致就发生在台门里外,那台门看得出都是景区中的新建仿古台门,桔黄色的木排门,没有原先旧屋中的黑排门来得真实。情节呢,也无外乎家长里短、芝麻谷子的事。最让人有生活味的自然还是语言,因演员都是绍兴人,说起绍兴话来都挺溜(除了那几个要用普通话的主演有点走味),将绍兴民间的各种“失传”词汇都找了回来,就连各种骂人的方言也都一串串地“嗑”出来了,一下子,还真不大习惯。
原来的麻辣之名,定是出自麻辣烫,这种味道吃过以后就让人不再喜欢吃另外的口味了,主要是不够浓烈,太显温和。人之初,本怕辣,我也不例外,后在妻的“培养”下,逐渐练就了抗辣功夫,继而喜欢上了带点辣味的东西。至于麻,我是不敢恭维。一次,吃烧烤,兴起,说:“放多点麻辣。”结果,吃后半个小时还找不到舌头、嘴唇在那里的感觉,似乎一下子增厚而失去知觉,有种打了麻药的感觉(一次小手术当中的体会)。打那以后,我不敢让人放麻的,心说:“辣尚可,麻就不必了。”尽管有时候还是想让自己也能沉浸在麻木的感觉当中。
现在麻辣之风已从物质的转而变成了精神的,这种现象挺好。但品过真正的麻辣之后,觉得其它电台制作的跟风式的方言节目味道总不够浓烈,不能让心也动起来。
要说麻辣成疯,却也迅疾,造成国内外一片麻辣。开始时《麻辣女教师》的电视一映,就有各种各样的麻辣人物登台,继而《我的野蛮女友》一问世,各种野蛮人物相继亮相,与麻辣也是如出一辙,到现在各个电视台的以麻辣生活为题材的短剧又着着实实将全国人民麻辣了一回,大有疯狂的样子。
这种“疯”体现在人们的视听上就是大量的方言的出现。我不知道国家推普办会作何感想,反正这种现象是推普的彻底失败,仿佛人们学习方言的时代到了。虽然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可老外们连普通话(中国官话)都还没搞懂,又如何能接受这来自地道的中国民间“土特产”呢?不能否认,我们的百姓很热爱家乡,很有民族自豪感,很有故乡情结,热爱我们的民间文化,纷纷将自家的语言公之于众,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但也不免有强迫之嫌,或许是对听觉的污染。我们要保留地方特色,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中国的地域文化承载着许许多多东西,我有时甚至担心我们的下一代或几代会丧失讲“土话”的能力,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将五花八门的语言都搬上去,让人们去被迫接受吧?如果说像东方电视台之类的是为了迎合在中国的美国佬、日本佬而推出英语节目、日语节目以让老外有身在本国国土的感觉,那我们一家人之内还说什么两家话呢?难道也要搞个派别不成?现在的派别已经够多的啦,各种什么“帮”已不少了,这样岂不影响团结?
数年以前,推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数年以后,“推土”却如此轻松,这是何道理?
蒋介石说:娘西匹!
(时2006-1-31)
友情提示:请不要抄作文用去交作业。你可以学习、借鉴,期待你写出更好的作文。觉得写的好的可以给个赞哦
麻辣风的效应立竿见影,因其节目形式新颖,内容贴近生活,加上普通演员或群众演员身上反应出来的纯朴的演艺让人易于接受,一时电台的收视率一路飚升,全国百姓对它关爱有加,重庆话、四川方言谁都能够来上两句了。于是,这股风刮遍了全国各家电视台,模仿者拥前呼后,各地方言节目争相出笼,这比起当时的东北话、山东话的势头大多了,如果说那两种方言我们是在小品中认识和学会的,那么重庆方言就完全是在麻辣节目中风靡全国的。
跟风的据说各个地方台都有,大大小小一箩筐,远的不说,单就我身边的就不少。浙江台搞了一个《杭州佬》的节目,除了语言不一样外,其他的也差不多,就是通过生活短剧来反映百姓生活,不过,那种麻辣味是明显不足,不够过瘾。倒是近几个月推出的用杭州话改编的影视剧还是蛮有新意的,像《猫鼠新传》之类的用方言加以解释别具情趣。
急急匆匆赶上的还有绍兴电视台的《五味茴香豆》,播了几集,看得出效果还不错,上次上越城区的时候,还看到他们在那儿打出广告招募义工??免费群众演员(想登台亮相的人是不计报酬的)。故事情节大致就发生在台门里外,那台门看得出都是景区中的新建仿古台门,桔黄色的木排门,没有原先旧屋中的黑排门来得真实。情节呢,也无外乎家长里短、芝麻谷子的事。最让人有生活味的自然还是语言,因演员都是绍兴人,说起绍兴话来都挺溜(除了那几个要用普通话的主演有点走味),将绍兴民间的各种“失传”词汇都找了回来,就连各种骂人的方言也都一串串地“嗑”出来了,一下子,还真不大习惯。
原来的麻辣之名,定是出自麻辣烫,这种味道吃过以后就让人不再喜欢吃另外的口味了,主要是不够浓烈,太显温和。人之初,本怕辣,我也不例外,后在妻的“培养”下,逐渐练就了抗辣功夫,继而喜欢上了带点辣味的东西。至于麻,我是不敢恭维。一次,吃烧烤,兴起,说:“放多点麻辣。”结果,吃后半个小时还找不到舌头、嘴唇在那里的感觉,似乎一下子增厚而失去知觉,有种打了麻药的感觉(一次小手术当中的体会)。打那以后,我不敢让人放麻的,心说:“辣尚可,麻就不必了。”尽管有时候还是想让自己也能沉浸在麻木的感觉当中。
现在麻辣之风已从物质的转而变成了精神的,这种现象挺好。但品过真正的麻辣之后,觉得其它电台制作的跟风式的方言节目味道总不够浓烈,不能让心也动起来。
要说麻辣成疯,却也迅疾,造成国内外一片麻辣。开始时《麻辣女教师》的电视一映,就有各种各样的麻辣人物登台,继而《我的野蛮女友》一问世,各种野蛮人物相继亮相,与麻辣也是如出一辙,到现在各个电视台的以麻辣生活为题材的短剧又着着实实将全国人民麻辣了一回,大有疯狂的样子。
这种“疯”体现在人们的视听上就是大量的方言的出现。我不知道国家推普办会作何感想,反正这种现象是推普的彻底失败,仿佛人们学习方言的时代到了。虽然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可老外们连普通话(中国官话)都还没搞懂,又如何能接受这来自地道的中国民间“土特产”呢?不能否认,我们的百姓很热爱家乡,很有民族自豪感,很有故乡情结,热爱我们的民间文化,纷纷将自家的语言公之于众,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但也不免有强迫之嫌,或许是对听觉的污染。我们要保留地方特色,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中国的地域文化承载着许许多多东西,我有时甚至担心我们的下一代或几代会丧失讲“土话”的能力,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将五花八门的语言都搬上去,让人们去被迫接受吧?如果说像东方电视台之类的是为了迎合在中国的美国佬、日本佬而推出英语节目、日语节目以让老外有身在本国国土的感觉,那我们一家人之内还说什么两家话呢?难道也要搞个派别不成?现在的派别已经够多的啦,各种什么“帮”已不少了,这样岂不影响团结?
数年以前,推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数年以后,“推土”却如此轻松,这是何道理?
蒋介石说:娘西匹!
(时2006-1-31)
友情提示:请不要抄作文用去交作业。你可以学习、借鉴,期待你写出更好的作文。觉得写的好的可以给个赞哦
31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