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作文素材应用之十大技法之避熟求生
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避熟求生
高考大纲关于写作的“发展等级”部分有“材料新鲜”的要求。材料新鲜,是指材料能够反映时代精神,能给人以新鲜感。有些材料,从它诞生的时代看,未必属于新材料,但是由于人们知之不多或用之不多,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新鲜感。然而事实上,高考作文材料老化是个严重的问题,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特别是喜欢应用历史题材,到古人那里去讨救兵。“李杜文章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选材也应当与时俱进,用当新事物代替旧陈事物,文章才能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传统材料当然也可以有,但新鲜的材料一定会给读者意外的惊喜。
在写作构思时要注意:有些材料人人皆知,当同学们就同一题目写作文时,许多人往往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这些材料。用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千人一面,缺少个性。因此选材时要尽量避开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够想到的材料。材料新颖独特,文章才能引人入胜。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观察是作文素材最直接的来源,新颖的材料来自学生对生活独特的观察和感受。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总能引发我们思考,值得我们品味。从不同的事物中发现其共性,从同样的东西中发现其个性,选材方能避熟就生。生活因为有了许多的不可而显得丰富多彩,也因为有了许多的创新才充满美丽和期待。
同时,材料也来自学生对阅读的独特思考。“腹有诗书气自华”,文章是否有思想个性,以学生阅读和阅历的多少为前提。阅读的范围广,积累的材料多,学生的选材才能呈现多样化。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见闻不广,必须通过阅读弥补观察的不足。阅读积累中,不是用概念化、公式化的思维方式对既有思想的作被动的接纳与传递,而是用独立的思维品质,博采众长,通过对材料压缩整合,孕育新鲜的思想,渗透作者的个人倾向。
中学生虽然阅历不深,但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仍然是写作素材的一个富矿。我们很多考生没有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没有挖掘自己的生活这个“富矿”,而自己亲历的生活往往能够给文章增加“份量”,添加个性化的魅力。这里抄录浙江满分作文《教师手记》中的一段文字:“我忽然记起自己孩提时的那个黄昏,当父亲厉声质问是谁拿走了他放在桌上的零钱时,弟弟狡黠地指着我的口袋,然后一溜烟地跑掉了。我有些惊讶,却被父亲狠狠的一巴掌甩得火辣辣的生疼。是的,父亲一向是疼爱弟弟的,虽然我知道那钱已成了零食进了弟弟的肚子,可是有些既定的情感,是永远理性不了的。”这段文章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恰到好处地扣住“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而且事因亲历而生动,情因亲感而真挚,理因亲悟而深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有一名同学写以“考验”为话题的作文,他就没有选用杜甫、文天祥、苏武等历史人物的材料,而是将当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的事例写进了文章:
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这个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缉毒战线的最前沿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经历了无数次铁与血的交响。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毒贩子在他手下,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因为有他和他的战友,在考验面前挺得住,站得直,扛得动,所以我们才能享受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
这样的事例,贴近现实,时代感强,令人欣喜。
注意扩大视野,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特别是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平时应观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今日说法”、“共同关注”等电视节目,阅读《中学生时事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展时事讨论,都是积累鲜活材料的好途径。如2000年高考满分作文《20世纪你美吗》,在谈到20世纪“有美丽、有悲怆、有璀璨、有痛苦,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论点时,作者将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纳入视野,注入笔端,如即将举行的以巴首脑会晤、久拖未决的菲律宾人质危机、电子邮件(伊妹儿)的出现等等。如此鲜活的材料充实文章,自然会博得阅卷老师的亲睐而冠压群芳。
友情提示:请不要抄作文用去交作业。你可以学习、借鉴,期待你写出更好的作文。觉得写的好的可以给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