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姐姐回上海
上海的初冬温暖得像春天,陈燕华从美国加州飞回了上海。
陈燕华曾是上海电视台少儿部的节目主持人,孩子们亲热地叫她:“燕子姐姐”。她还主持过成人的文娱节目,广大的观众都十分喜爱她。
她去美国四年,这次回上海,观众仍没有忘记她。有人对她说:“燕子姐姐,你是我童年生活中印象最深,帮助最大的姐姐。”有人对她说:“我从小是听你说的故事长大的。”
陈燕华不能忘记在少儿部工作时制作的那些节目,“娃娃乐”“燕子信箱”“快乐的一课”等,特别是“燕子信箱”,每天都要收到大量的来信,燕子姐姐开始是自己一封信一封信地回,后来是让许多人一起来帮助回信。电视台从孩子们的来信中,找出一些共同的问题,燕子姐姐给孩子们回答。
孩子的快乐,燕子姐姐和他们一起分享;孩子的痛苦,燕子姐姐与他们分担;孩子的烦恼,燕子姐姐又帮助他们解脱。燕子姐姐是孩子们心目中最亲切最可信赖的人,每逢节日来临,燕子姐姐都会收到许多孩子寄来的贺卡和礼物。有一回,一个班级送来了全班同学自己制作的最好贺卡,让燕子姐姐着实的感动了几天。那时摄制组常上学校去制作节目,每到一所学校,下课的铃声一响,孩子们知道陈燕华来了,都会奔跑着向她涌来,高喊:“燕子姐姐!燕子姐姐!”能拉一下她的手,摸一下她的衣服,或是和她讲上一句话也会感到快乐。这种欢迎的程度不亚于欢迎一个总统。
燕子姐姐录制的盒带《燕子姐姐讲故事》也受到了孩子们特别的欢迎,第一盒就销售了二三十万盒。陈燕华去了美国,她带走的也是自己的盒带,许多出国的中国人为了不让孩子忘记自己的祖国,不忘记中国话,作父母的都为孩子买了《燕子姐姐讲故事》的盒带。陈燕华有时也将自己的盒带送给在美国的中国朋友。
陈燕华的女儿许多也去了美国,她去时才五岁多一点,妈妈头一回送她去幼儿园,她周围都是黄头发的外国孩子,听不懂一句外国话。妈妈中午去接她时,她闷闷的,一种沮丧的样子。陈燕华觉得她有些可怜兮兮的,问她:“你是不是今天一个上午,没有说过一句话?”
多多点点头。
“那明天还来不来幼儿园?”
多多又点点头。
陈燕华感动了,她觉得在小女儿的身上,凝聚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自己的事业道路上也曾有过。她抱过女儿,在她的脸颊上亲了一个吻。这学期,幼儿园结业,多多是唯一拿到大奖状的一个。
多多已经6岁了,进一年级读书,在美国读书是很快活的,每年都有很多节日,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鬼节)……节前,老师都会带着学生一起做许多手工,纸折的,布做的,绒做的,五彩缤纷,吊在教室里,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鬼节这天,孩子们化好妆,到各家各户去要糖。陈燕华把女儿打扮成一只小猫咪,戴上黑色的领结,屁股上拖一根黑尾巴,让她提着小桶,挨家挨户地去要糖,她得到了满满一桶糖,多得提也提不动。陈燕华在家里也准备了好些糖,等着那些敲门来要糖的孩子们,这就是在美国“鬼节”的风俗,讨个“吉利”。
陈燕华从美国归来,着一件白色的V字领羊毛衫,披一条彩色的大披肩,长长的黑发垂在肩上,看上去美丽而端庄。她看到观众没有忘记她,对她仍洋溢着昔日的热情,她也深为激动:“想不到出去这么多年,观众还记得我。”
陈燕华这次是为加州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合作项目而来上海的,如果这项合作成功,那么一个“跨越太平洋”的专题、娱乐综合节目将会在东方电视台播放,我们的观众又能在电视屏幕上常看到陈燕华的风采。
上海唱片社得知陈燕华来上海,特邀她为孩子录制两盒磁带。陈燕华欣然答应,并推迟了回美国的时间。这两盒磁带是《燕子姐姐讲故事》(九)、(十),在1994年春天出版。
陈燕华几年没来上海,这次回来,感到上海的变化很大。她还特别注意孩子们的娱乐场所,少年宫,少儿图书馆,她心中永远有孩子;孩子们也一定不会忘记可亲可爱的燕子姐姐。当笔者请她为少年报的读者写一句话时,陈燕华热情地留下了自己心中的话。